20世纪20年代,鳄蜥首次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发现。因鳄蜥反应很快,一受惊,就马上潜水躲进石缝里,故民间对其有“落水狗”的别称。
在广东罗坑,当地人将其称为“五爪金龙”。早年间,“五爪金龙”在这一带的大山里颇有名气,是当地人饭桌上的珍馐佳肴,不少人捕食贩卖。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两栖爬行动物专家黎振昌教授来到这里,在饭店目睹被剁下抛弃的鳄蜥头部后,马上展开了进一步的活体调查。最终确定,罗坑为除广西瑶山外有鳄蜥分布的区域。
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资料图片)
有流水的回水塘附近,是鳄蜥最喜欢居住的地方。虽然不是变色龙,但在长期的进化中,鳄蜥早已练就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本事。每到一处新环境,两三个月的时间后,鳄蜥的颜色就能与周围环境和谐起来。即便是在光线充足的白天,都很难发现一动不动的鳄蜥。更别说在下雨的夜晚,电筒光的作用更加有限,我环顾一圈竟都没发现鳄蜥行踪。
在大竹园山上100多条溪沟里,保护区设置了8条常规溪沟作为监测对象。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宣教科科长何南的师弟林正忠边走边介绍道:“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溪沟,在2020年时大约有10条鳄蜥。到今年,数量已经上升为20多条了。
进山巡护调查,首先是要对野外种群数量以及新生个体做基本的调查,除此之外,巡护人员也会采集鳄蜥泄殖腔的样品进行检验。
刚进山不久,林正忠和巡护员曾文就发现了两条鳄蜥。“是一公一母,母的应该是怀孕了。”电筒举起向上扫,圆形的光束内,一条母鳄蜥正趴在树枝上;而公的潜在回水塘的石头上,极快地吐了一下舌头,圆溜溜的眼睛动了一下。
外形很酷,很像鳄鱼
2011年何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决定来到罗坑工作。
去年8月,也是林正忠第三次来到大竹园。
早上8点从桂林出发,下午6点才能到达。他的工作是给这群可爱的小家伙们做身份和身体特征的记录,并对其皮肤和肠道微生物做采样。
“每一条鳄蜥(尾巴)纹路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属于它们的身份证。”林正忠指了指人工繁育池中鳄蜥的尾巴,他们需要拍下每一条鳄蜥的尾纹做好鳄蜥的身份识别。
为了尽可能防止鳄蜥受惊,林正忠戴好绿色橡胶手套,拿起渔网沿着池壁,轻轻捞起一只。从网中拿出的时候,它立刻四脚朝天,一动不动,眼睛都不眨一下。
紧接着,一旁的同伴拿出一把尺子测量身长,鳄蜥本紧闭的嘴张开。林正忠介绍道,其实鳄蜥原是一种看似威风,实则胆小的动物,很容易出现应激反应。鳄蜥被抓住身体的话就会挣扎,应激严重的话,会张开嘴巴拼命呼吸。
“136mm。”负责记录的队员记下了这个数字。紧接着林正忠又拿出棉签蘸取消毒液深入鳄蜥的泄殖腔给它做肛拭子,小家伙一副“躺平”的姿态,但嘴却越张越大,脸上净是惊恐的表情......
采写:南都记者 李思萌
动图:史明磊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